除了空中加油,战机也可在地面不熄火加油,简称“热加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它不只是加些油。准确地说,它是指在发动机不熄火、飞行员不出舱的情况下对战机进行“充填加挂”,包括加油、充电、充氮、充氧、装填弹药等。
“热加油”技术的实际应用,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这种技术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和传统“冷加油”技术相比,它能大大缩短战机从着陆到机务人员完成飞行检查、加油等一系列工作,然后再次起飞的时间。完成这一过程,传统的“冷加油”往往需要3个小时以上。然而采用 “热加油”技术,战机仅需10~12分钟就能 “满血复活”,从降落到再次起飞时间间隔小于30分钟。
“热加油”技术有其长处,也存在一定短板。
这一过程中,地面人员频繁地贴近战机活动,喷气式战机的进气道和尾喷管、固定翼飞机的螺旋桨、直升机的旋翼/尾翼都可能对地面人员造成伤害。尤其是喷气式战斗机发动机进气道前方和尾喷管后方的位置十分危险,因此对安全性的要求很高。机务人员常会使用特种设备辅助作业,如用带金属网罩的登机梯防止被吸入发动机,在尾喷口侧方架设门型工作梯让工作人员从侧面进行工作等。
“热加油”过程中,压力加油口附近会产生油气,有时会聚集形成较高浓度的油雾,而在发动机工作的状态下,战机机身存在一些高温区域,机身携带的静电、大功率电子设备辐射都有可能引发火灾。因此进行“热加油”时,需要采取防火、防静电、防电磁辐射措施。
其短板还体现在相关人员沟通比较困难。发动机运转噪音很高,影响飞行机组人员、机务人员、保障车辆操作人员的沟通协调,这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加以解决。
正所谓瑕不掩瑜,“热加油”技术存在的短板并没能阻止各国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毕竟,在未来战争中,只有更快才能赢得制胜先机。在此背景下,“热加油”技术显然具备可观的价值。